半岛体育举世瞩目的“瓷的精神·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”近期华丽开幕,206件入围作品与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120位知名艺术家代表作同馆展出,集中反映了当代陶艺的最新成果,以及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观念在新时代的全新表达。
为了带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此次双年展以及当代陶艺发展趋势,华萃陶艺特别策划了参展艺术家系列访谈——与你一起走进作者的心路历程。
一是从主题性出发,主题可以是某一类具体题材,或是对于某一事物的强烈感受,亦或是对生活的一些思考等。从相对具体的主题出发,尽可能花多点时间去画草稿,筛选深化,最后选择合适的形式,运用陶瓷独特的语言去表达,制作、筛选小稿,层层推进,不断地精确把握,到达最初想要探寻的状态。当然了,期间也会结合造型表现需要,制作泥料、釉料试片。
另一个方向是,纯粹的从陶瓷材料语言本身出发,在日常创作中,静心感受泥巴在不同状态下,采用不同工艺制作时的千姿百态,有意识的节选某一种肌理或形式等各种可能,去尝试制作很多小稿(实验品,编者注),在制作中不断完善,也是新的可能的生发。同时对于陶瓷材料语言的探究也在另一个维度,推进主题性出发作品的完善,两者互为助力,相互启发。
胡淑慧:记得这件作品是在暑假制作的,工作后的每个暑期都尤为珍贵,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制作,也很享受这种状态,难得的持续性的创作阶段。工作期间,陶瓷创作经常被穿插打断是常态,这也是很多朋友会遇到的问题,但每每争取到时间就会即刻开始,只想说珍惜每一个可以持续深入的阶段。
Q:现在陶艺创作者都在往多元化方向拓展,您方便把自己多元化创作方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?
胡淑慧:一种可以是由内向外的多元,从自身出发,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经验个体,由内里迸发的力量会推动着你不断寻找多元方式去表达,寻找自己的独特性。
另外,尝试不要把陶瓷创作只看成陶瓷创作,可以从各个艺术门类中去寻找灵感,比如建筑、舞蹈、诗词等。也不仅限于艺术学科,还可以尝试从物理学,哲学等,切换另一个视角来反观。跳出陶瓷的思维,跳出仅仅是视觉的表现,不断打开可能的维度。
Q:此次展览,我们看到了陶瓷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观念在新时代的全新表达,您如何看待陶瓷与综合材料的结合及应用?
张云飞:其实不只是陶瓷,几乎所有艺术门类都存在这个现象,这是新时代下的一种趋势。现在许多艺术学院、美术学院建构都是以门类来开始设置的,比如陶艺、油画、版画等,以不同的材料来分门别类,这就导致材料作为一种艺术界定的方式。
但问题是很容易在某种单一材料上“穷途末路”,比如陶艺创作时,发现所有你可以想到的可能性全都被别人用过了,怎么办?跨界就显得很重要。所以我认为陶瓷和综合材料的运用是必然的,陶瓷与玻璃、金属,甚至和新媒体、科技等结合都是艺术发展的必然,但同时也有危险性,因为这种结合只能作为一种技法或者形式,这就会导致艺术家极有可能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略更重要的东西,也就是说“形式大于内容”,而形式背后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,也是我们要真正去思考的。
Q:这是一场国际化展览,入围的近三分之一是国外艺术家,您觉得与国外艺术家相比,我们还有哪些可以创新的方向?
张云飞:创新应该是整个陶瓷教育领域的创新,因为我认为靠单一力量的创新很微弱,无法从根本上创新,而要从学校的陶瓷教育上去创新。目前来看,中国的陶瓷教育还是围绕着把陶瓷定位成手工艺来展开,体制内的体系和体制外有一条很大的鸿沟,未来的创新方向我觉得应该更加关注艺术家本身的个体情感,更应该开放一些,站在陶瓷之外去看,可能会有新的思考。
Q:装置是现代陶艺中的一个特例,并不具备功能性,您认为如何区分装置与雕塑?您如何理解装置?
张云飞:雕塑也好,装置也好,陶瓷也好,甚至其他门类也好,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,都是我用来向观众去传达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,无非就是材料的不同,展陈方式的不同,最终目的只有一个——自我表达,所以我认为雕塑和装置没必要区分,根据自己表达的需求去选择材料和形式就好。我觉得应该先去了解这个艺术家,调研这个艺术家的背景、经历等等,才可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(装置)。
自由创作者,1994年出生于湖北宜昌,201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陶瓷艺术专业,现居景德镇。
2016 《一千三百度灰》“设计中国”CCDA第三届当代陶瓷设计大赛优秀奖
2020 《时间褶子》第四届“CHINA•中国”(上虞)陶瓷艺术设计大展
2021 《时间褶子No.3》“瓷的精神”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